今天的天文大师不采访ASIWEEK冠军,也不采访老外,我们要采访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香港朋友:Wah!资深天文摄影师,真·行星摄影界大佬,一位曾经记录过一年半金星相位、拿过APOD、自己写脚本拍摄日食的狠人。
有幸邀请到这位大师做采访,感觉我们天文大师系列的头衔都有变尊贵一点啦。
下面就是采访稿原文:
01首先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先和ZWO的粉丝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从小喜欢看星,热爱天文物理,生物化学等科学题目。喜欢学习逻辑思维,理性分析。

02你为什么喜欢天文摄影?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天文摄影?还记得你第一台望远镜是什么?
小时候母亲买了一本《找星星》的书给我,之后有一晚吃过晚饭,在大门外乘凉时拿著书抬头看天,对比书中的星座和天上的星星,就这样一见钟情了。
第一台是爷爷在我5岁时送给我的双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就等到初中时父母买给我的60mm折射望远镜。

03天文摄影中都拍摄过哪些目标?什么目标是你最喜欢的?
主要是行星,太阳,月亮,浅拍过少量的深空或彗星,最近多了拍国际空间站,也想试拍哈勃太空望远镜。由于没有唯一特别最喜欢的目标,只要是有趣的现象或新拍法都想尝试。

04拍过最难的目标是什么?你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呢?

暂时比较难拍的,要数金星相位和2017年美国日全食。
金星相位的拍摄日期是2004至2005年,历史一年半左右,当时固定每隔不超过10天就得拍下金星的相位照片,以制成整个过程的其中一张图。
而且还要有天气的配合,让我能够在晴天或云隙中找到金星,并把它拍下来,这应该也需要一些运气。最终作品制成动画,有幸能在APOD上被刊登出来。
2017年美国日全食的拍摄准备就花了半年时间,其中摄影方面的准备,是要先给软件写脚本以控制偏食至全食的整个拍摄流程,前期也参照别人的日全食录像来进行多次预演,飞到美国落地时发现行李中的重锤没了,需要临时用5升的水瓶代替。

拍摄当天因为有山火的烟吹至,临时决定开车逃避烟尘,在一个毫无准备的新地点重新架设并设置,终于把日全食拍下来了。

拍完日全食,后期又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慢慢摸索老外日全食大神的论文,并自己写了个程序对图片进行锐化,希望能把日冕的细节增强。最终虽然分辨率和信噪比还是和外国的日全食大神差了一截,但仍是比自己最开始的图片效果好了不少。

05你目前最常使用的相机是哪款?这个相机你平时喜欢怎么去搭配它?这么搭配有什么特点?
2000年代用的是Philip ToUCam低分辨率的网络摄像头(640X480@5-10fps),国外的天文相机又贵又慢,平行接口也不好使。后来ZWO研发了USB接口的行星相机,就大部分时间都在用它们了。

如果是拍摄单色的日珥太阳,都一定是选用黑白芯片的相机(例如ASI174MM)。
之前若是拍摄行星就多用ASI224MC,因为像素小和读噪低,现在就肯定用性能更好的IMX462芯片相机。而要拍摄彩色ISS的话就最好用ASI174MC,因为它有全局快门。
为了拍摄日全食有更大的像场,借了朋友的ASI1600MC来拍。
06你的ISS作品都非常棒,那么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下吗?
ISS每次过境都只有短短几分钟,所以根本来不及设置对焦和曝光值。对焦需要在ISS出现之前以行星或恒星对好焦,同时调好光轴。
曝光方面,以C8来说可以设成1ms,再以木星或月面等天体参考,调增益到这些天体偏暗。同时最好用上16bit色阶,克服ISS的亮部和暗部的巨大差异产生的问题。
另外越接近观测者就跑得越快(角速度),也很难进行跟踪。事先要精确调校好寻星镜,使相机视场中央和寻星镜十字丝交点完全同步。
另外也要把脚架伸长,让望远镜的位置升高,方便跟踪时不用扒到地上,腰腿也没那么累。

07谈谈ASI462这款相机,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最深刻?
读噪低,对NIR特别敏感,帧率也高。外壳加工也很光滑细致。配套的USB软线不容易拉扯到相机和电脑。
08您的第一台ASI相机是哪个型号?还记得当初使用的感受吗?
忘了是ASI130MC还是ASI030MC。和文总一起讨论过相机命名规则呢。当时使用时也觉得这比以前用的ToUCam好太多了!
09你在买相机的时候,你最关注的部分又是什么?
价格肯定是最关注的部分之一,越低越好。
当然,也得看性能,例如它的读噪,数据传送速度,QE(感光度),像素量,像素大小,快门类型(全局,滚动)等规格。看这些性能是否符合自己想要的,同时能否配合自己的望远镜焦比/焦距/像场大小等。

10你最喜欢使用的ZWO相机是什么型号?为什么喜欢它?
ASI174是最喜欢的其中一款,主要因为它的全局快门和高帧率,很适合拍摄国际空间站。
ASI462是新宠儿,它的芯片参数在多方面都超越了大部分现存的行星相机。

11平常拍摄是喜欢单打独斗还是和朋友一起?
拍摄时多数是在家自己一个人拍。去年也试过去朋友家一起合作拍ISS凌月。
12有加入什么天文组织吗?组织里平常会有哪些天文活动?
学生年代没钱交年费,所以没加入天文组织。后来却没有特别强烈的意愿加入组织了。曾经有几回天文组织邀请我去他们的每月天文聚会分享行星拍摄的心得。

13我们知道行星摄影是很讲究视宁度和行星高度的,你那里的拍摄条件还好吗?
南方的气候一般较北方好,其中jetstream是一个关键因素。可以上https://earth.nullschool.net/或其他气象网站查看高空气流。
14曾经为了拍摄天文最晚熬到几点才睡觉?怎么保持清醒的?
试过拍到天亮,可能会上网聊聊天,又或者串流看看视频保持清醒。

15假如让你用3个词总结一下自己这么多年的天文摄影历程,你会选择哪三个词?
天时地利:看天气,看运气。没它们的话,拍啥都不成。
器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能负担的范围内选最好的器材,包括硬件和软件。
人和:提升自己的拍摄和处理技术,也依自己的兴趣找出最想拍摄的对象。

16就你个人的经验,天文摄影领域在近十年内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相机的像素量和速度都高了许多,每秒像素的处理量最少上升了一个数量级。
望远镜的口径也都大了不少,从前8“口径叫大,现在面对12”甚至16“都变成小个头了。
17那么你认为未来十年,天文摄影的前景如何?又会发生哪些变化?(有很多人担心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会毁掉天文摄影,你觉得呢?)
空气和光污染是天文的最大敌人,这个问题估计城市人感受最深。星链计划虽然可能会有影响,不过在叠加过程中其实是有方法处理掉的,而反射阳光的时间主要在日落后不久或日出前不久,估计整体的影响是不如空气和光污染两项。

18最后一个问题:你对ZWO印象如何?有什么建议和反馈想要和我们说吗?
ZWO的文总是个很年轻有为的CEO,当时还没ZWO之前就和他认识了。由他开创ZWO到现在ZWO成为全球知名的天文相机品牌之一。
除了年轻的CEO,ZWO还有一帮年轻的员工,感觉他们都很有干劲和理想,向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和努力。要保持这种努力的工作态度,多汲取好的意见来改善产品,要让所有员工保持这颗年轻、发光发热的天文心,把ZWO变成另一个Spac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