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西冷空气肆掠的季节,在我的 ASI071MC Pro 返厂维护期间,很荣幸的收到振旺的邀请来测试这款最新的一寸底彩色冷冻相机。

什么是 ASI533MC-PRO?

一款相机的核心就是它搭载的感光芯片。ASI533MC-PRO 使用的是索尼 IMX533 芯片,这款今年索尼推出的5代 CMOS 感光芯片被许多大厂用来制造360度4K全景摄相机。而在全景摄像机领域,每秒传输帧率、清晰度、灵敏度与低噪声向来是最首要的指标。

 

灵敏度与低噪声,是不是很耳熟?这也正是天文摄影所需要的!同时,正方形的 CMOS 芯片,在摄影构图上就可以有更方便的选择,不用大幅度转动相机来让长边符合某个椭圆星系的方向而导致整个系统出现焦平面问题,方形芯片45°以内轻微旋转就可以找到最佳构图方向。

开箱

振旺官方发货非常细心,每次快递都会保价。顺丰小哥的效率也很高,早上6点到达社区站点,8点就把我从床上叫起来签收了。下班回家之后,马上拆包欣赏。

01

一抹振旺的骚红色,配上USB 3.0高速接口。同时相机自带的两个 USB 2.0 HUB 接口可以在不过多走线的情况下,轻松转接导星相机、赤道仪等设备。

02

正面是M48母螺口,拥有17.5mm的CMOS截距,黑色部分可以拆开变成 M48公螺口,拥有6.5mm 的CMOS截距。

 

03

拆除 M48母螺口转接环后,使用M48公螺口可以更方便地转接数码相机镜头接环等其它第三方设备。

 

04

背侧面,振旺一体式的 TEC 半导体制冷散热鳍片。

 

装机

由于振旺相机均采用标准的螺口设计,所以可以很轻松地使用在我整套稳定的 ASI071MC 拍摄系统上。

 

05

ASI533MC 使用55mm后截距且接口相同,可以很轻松地装在这套拍摄系统上。偏轴导星镜采用振旺 OAG,导星相机使用灵敏度很高的振旺 ASI290mini,然后用原厂的 USB2.0转Type-C线接在ASI533MC 的 USB HUB 上。

 

这里要单独说一点,偏轴导星是在光路上采用一块三角棱镜进行折光来替代导星镜的,而如我之前的ASI071MC就 会有诸如相机安装的时候歪一点,三角棱镜遮挡住 CMOS 芯片导致最后图片需要裁剪的情况。而在ASI533MC这块方形的 CMOS 上完全不会碰到,我想怎么转就怎么转。

06

 

拍摄侧侧面,小巧的相机,但是性能强悍。

 

07

整套拍摄系统合照,接下来就接入电脑进行软件连接测试。

软件测试

一台天文摄影制冷相机,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它的驱动。

 

08

在振旺官网下载完最新的v1.0.3.26版 ASCOM 驱动之后,第一次连接,SGP 和 NINA 就已经通过驱动识别出了这款最新的相机。

另一个天文冷冻相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制冷」。制冷能让所有拍摄的图片保持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这样在后期处理的时候不会出现因为图片的拍摄环境不同而造成拍摄图像的信噪比丢失甚至整组图作废的情况。

09

 

屋内,给相机接上12V 40Ah的锂电池,室温18℃,湿度70%,制冷到零下15℃,制冷功率稳定在87%。

10

 

拍摄的4秒 Bin 2*2对焦主暗场,暗电流非常均匀,没有数码相机短曝光的横纹竖纹。

 

这张对焦暗场是在相机使用 默认「UnityGain」(100 增益 70 偏置 40 USB 读出速度)在 Bin 2*2下拍摄 100 张偏置场与100张暗场校准叠加的结果。拍摄对焦暗场有助于实地拍摄时通过电调与自动拍摄软件进行自动对焦后,软件评估星点质量的准确性。

 

在测试完制冷以及拍摄完对焦暗场后,第二天正好是两次西冷空气间高压带的晴天窗口期。打包好所有设备,放入后备箱,整装待开光。

正式开光拍摄

集结本地的天文摄影爱好者,顺利地各自驱车到达山顶,百里无云。

此处海拔1463m,处于波尔特 3 级暗空地带。今夜前半夜西南风0-1级,后半夜西北风1-2级,温度10-6℃,湿度95%-60%,天顶视宁度0.7~0.8,天顶天光 21.45~21.75 mag,11.8%的月亮在次日凌晨3点40分后才从东面升起。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天文摄影冬夜。看来测试新机是没有开光定律的。

11

 

搭好器材,调好水平,调整平衡,接好电源与数据接线,躲进车后备箱,连上电脑,开机,等待天黑。

 

12

曾经听过许多前辈说,1寸底配上长焦镜头,由于视场太小,星点太少。无法使用拍摄软件进行赤纬旋转解析法对极轴。今晚我尝试了一下,却发现只要与北极星不要相差超过5°,使用 bin 2*2进行单张10秒曝光也可以轻松把极轴对准到20角秒以内。野外拍摄,时间宝贵,天黑之后极轴我们就先对到这里。下面开始进行相机预制冷,准备执行预定的拍摄计划。

13 14

此时由于高压带暖空气在我们上空,户外温度14.1℃,湿度92%,气压853.00hPa,风速0.8m,直接使用快速制冷将ASI533MC制冷到零下15℃,功率稳定在52-53%。接下来我们拍摄完偏置场之后,开始对焦。

15

 

对焦使用了前一天在室内同样使用零下15℃拍摄的 4秒Bin 2*2,「UnityGain」暗场,在800mm F4 的牛顿反射式望远镜上得到了1.36的最佳星点半宽。

接下来,开拍!

注意:以下图片均使用相机默认「Unity Gain」(100 增益 70 偏置 40 USB 读出速度),读出噪音为1.53e,图片Bin 1*1,由于时间原因未进行暗场、偏置场、平场校准,也未进行后期叠加,均为屏幕截图原图。

 

第一个目标,M45,单张5分钟,累计拍摄1小时,在单张出来未转色原图的时候,已经惊呆我了!

16

当时拍摄软件上显示的是这样的

17

 

单张5分钟的图片,在 PixInsight里面仅仅进行了转色和拉伸之后是这样的。M45 昴星团的蓝色星点与云气已经非常明显了。而且在长达5分钟的曝光过程中,没有出现昴宿这种亮星在 IMX183等芯片上出现的「微透镜衍射效应 (Microlens Diffraction Effect)」。

 

 

第二个目标,M42 猎户座大星云。由于这个星云中央非常明亮,所以我们拍摄两组图片,一组单张1分钟,一组单张5分钟,累计曝光1小时20分钟准备后续后期合成 HDR 图像,这样即能拥有中央明亮区域的细节,也能拥有边缘暗部区域的细节。

 

但是!!但是!!但是!!在第一张1分钟的图像出来之后,一句我*,惊醒了附近的拍摄同好。

 

18

当时拍摄软件上显示的是这样的

 

19

在 PixInsight里面仅仅进行了转色和拉伸之后是这样的。单张图片,1分钟而已,这个大扇贝的细节已经基本全出来了,而且天空背景异常干净,基本看不到任何彩色感光芯片一直被诟病的随机红绿蓝热噪点。顿时,我有了一种正在处理黑白芯片摄像机后期图像的错觉。

 

 

第三个目标,IC434 马头星云。5分钟单张,计划从0点拍到5点40,这个时候已经过了凌晨,我已经盖好被子躺在后备箱睡着了,但是电脑的录屏还是记录下来惊人的拍摄画面。

 

20

拍摄软件里面的录屏画面是这样的。

21

 

在 PixInsight里面仅仅进行了转色和拉伸和 DBE之后是这样的。单张图片,5分钟。看到黑白的未转色原图,有种使用黑白相机和 H α窄带滤镜在拍窄带通道的即视感。

 

天文晨光亮起,电脑的拍摄结束报警叫醒了睡眼朦胧的我。在蓝色时刻,顺手拍了100帧正好升到40°左右的月亮。

 

22

9.5ms单帧,未转色,未校准,未拉伸。明暗过渡的媲美黑白相机。

 

结语

由于截止写完这篇评测文章,目前仍然还没有时间拍足够多的暗场进行主暗场校准,叠加后的图片可能会在下一篇对于 IMX533,IMX071,IMX294 三颗芯片与出图的横评对比中展现。

 

看到单张仅仅拉伸转色之后的图片,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仅仅只是拍 LRGB彩色而不拍哈勃色,在目前这个极低读出噪声、极高灵敏度的感光芯片趋势下,真的还有必要投资两到三倍的钱、精力、时间去买黑白冷冻相机么?

23

全文完

 

Maple Gao

 

23:23 2019/11/25

Leave a Reply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